实现城乡直通和农民增收,并进一步解决社会资金、人员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问题,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农村物流的短板及城乡物流网络还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在过去全国城乡具有连锁经营性质的、为“三农”服务的供销社系统解体之后,在“云、网、端”新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条件下,亟须重构城乡物流网络。 城乡物流网络直接影响着我国城乡间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契合物流集散地与城镇所在地的社区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城乡物流集散地如城市园区、城市周边、城乡接合部、乡村聚集点等空间节点是城乡物资集结、整理、转运、配送等功能节点。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跨界链接下,城乡物流集散地能将城乡零散的交易汇集成“大体量”贸易,能够极大降低贸易成本,形成规模效应与空间聚集。 保障农村原生产品的流通溯源,实现生鲜流通方式的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当地特色资源”,实现市民与农民都能参与的“社会化生态农业”。这种农业产业的扁平化发展,将激发城市大量零碎绿色消费需求和农村大量小规模生产,并带来巨大体量的农产品零碎交易。 城乡物流网络可借助对供需双方的业务连接,借助科技和管理进步,将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需求、碎片化供应、碎片化贸易进而碎片化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与升级。其实质是要利用城乡物流网络来承担线上线下农产品货源、品质、标识、包装、物流等方面的组织管理,提升农产品供给侧的结构性品质。 从“厨户对接”来看,城乡物流网络能够破解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的难题。实践表明,农村原生产品的产销完全可以组建“哑铃型”城乡物流实体,哑铃两端分别是生产群体、零售群体,中间是物流网络。通过网络平台集配式经营和信息社会多元化的商品标识机制,形成线下物流保障和线上追责的同步溯源体系,打造线上线下可信赖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