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经济局势无时无刻不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和重视: 第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提升抗风险能力。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在我们的产业发展中却存在着一些“卡脖子”的问题。比如芯片,我国芯片设计较强,但设计软件EDA被国外垄断;封测水平先进,但制造环节薄弱。这些短板过度依赖国外,在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一旦出现“断链”,我们国民经济中的一些关键领域就会受到重大影响。面对存在的隐患,如何应对? 最主要的是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新型的产业创新生态圈,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我们还要统筹“补短板、锻长板”,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 第二,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供应链已成为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新格局的有力抓手和抵御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实施并不断优化供应链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和本地化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据麦肯锡2020年调查显示,跨国公司供应链活动的数字化速度加快了3到4年,其产品组合中数字化产品的份额加快了7年。而新冠疫情创造了大量非接触应用场景,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 本地化是跨国企业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最直接的办法,是将生产环节直接转移到消费国。有些制造业空洞化的国家意识到此次疫情对本土产业链供应链的长远影响,在制定政策中,对于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商品和技术,开始建立本土供应链。据麦肯锡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商品贸易的15%至25%会转移到不同的国家。所以,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重塑,同所在国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与当地企业协同分工、紧密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转移与协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第三,重塑全球供应链,需要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 多年来,很多公司都追求精益生产模式与即时生产模式,尽量减少库存。这种模式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很有效果。当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环境下,这种模式非常有效。但是,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受各种封锁措施的影响,全球供应链都承受了很大压力,这种模式内在的缺陷日益暴露。一旦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产生瓶颈,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这种模式只能够建立在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耦合的逻辑之上,但是严重缺乏韧性,在遇到突发性危机时,不能及时应对与快速反弹。这也是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全球供应链都受到冲击的直接原因。为此,在全球供应链重塑过程中,如何寻求更具安全性和韧性的生产方式,值得我们大家去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