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方案》实施,扩区后的前海,具备了空港枢纽、海港枢纽、会展商务、现代服务等国际湾区核心发展要素。一幅美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前海深港合作区的明天必然更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扩区后,蛇口港、赤湾港等深圳西部港区,大铲湾港,以及宝安国际机场涵盖其中。虽受疫情影响,作为大湾区重要的空港门户,宝安国际机场的国际地位仍然不断攀升,吸引顺丰、联邦快递等国际物流巨头进驻,2020年客、货吞吐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三;深圳西部港区发展迅猛,2020年国际货运航线达156条之多,全年完成进出口集装箱1111万标箱。扩区后,前海合作区港口、航空货运吞吐能力,以及物流产业空间,将会全面提升,海港、空港之间的互动合作变得更加便捷,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全面发展。 地处珠江口东岸,前海合作区位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黄金发展轴上,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潜力巨大。《方案》特别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科技金融、智慧城市、物联网、能源新材料等港澳优势领域,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合作管理体制,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显然,借助港澳优势产业,以及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宝安制造业的优势,前海合作区在科技创新以及先进制造方面,有着更多可能性。高端智能装备、海工装备等海洋科技产业,迎来更好发展机遇。目前,海洋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前海合作区内,既有中集集团这样的海运集装箱、海工装备等领域的世界级产业巨头,也有从事游艇研发生产的中小企业。随着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加速,航运中心建设和航运要素加速聚集。在条件成熟后设立海洋基金,助推涉海龙头企业、海洋科研院所等在深圳和前海落户。 加快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前海正当时。扩区后,前海合作区整合了深圳西部68公里的海岸线,覆盖空港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大铲湾码头、孖洲岛修造船基地等海洋产业集聚区,可以在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广视野上,规划引领大湾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借助《方案》利好,深圳将联合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程中心等共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污染防治、深海资源勘探开发和海洋防灾减灾等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同时,推进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培育壮大海洋新兴和前沿产业,打造全球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国际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扩区对会展业的撬动,不言而喻。作为占地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的超级“巨无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自启用以来,吸引众多高端展会落地,成为大湾区最具吸引力的会展中心之一。全部建成后,室内展览总面积将达50万平方米,将成为全球最大展馆。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入香港全球一流的会展管理模式和平台资源,带动国际会务、旅游业、酒店业等相关产业勃兴,助力打造空港海洋新城,成为珠江口东岸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 扩区后,前海合作区面积扩大8倍,产业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由此变得更加丰富,“身板”会更加结实。此前,前海合作区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其他专业服务业。扩区后,前海合作区将抢抓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机遇,结合新扩展区域资源要素,积极拓展深港产业合作发展领域,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