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措施。加快发展农村寄递物流,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是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的重要举措。广大农民期盼“快递进村”,相关部门将采取哪些举措保障目标实现?国家邮政局、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吹风会上介绍了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有关情况。 我国农村地区快递的收投量超过200亿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以上。一直以来,将网购商品及时送达建制村,让农村群众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快递服务,是邮政管理部门始终推进努力的一个工作方向。据统计,目前,主要快递品牌的网点在全国98%的乡镇已经实现了覆盖。同时,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也有了进一步发展。2014年以来,我国累计支持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100多个,乡村电商快递服务站点14.6万个。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仍存在末端服务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一些突出问题。针对农村物流存在的短板,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李刚表示,“十四五”时期,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把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与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促进农村消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促进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 比如,进一步引导物流、快递、商贸流通等企业下沉渠道和服务,发挥邮政普遍服务优势,提高农村地区快递物流通达率;在推动县域电商与快递协同的基础上,搭载和整合日用消费品、农资、农产品等农村商贸物流资源,发展众包物流、客货邮快融合等,创新农村物流模式。针对如何推进落实“快递进村”,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司长金京华表示,“快递进村”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推进方式上应该体现差异,实施的阶段也会体现相应的差异性。具体来讲,在东中部地区,可以利用相对较好的基础条件,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快递进村”的推进速度会更快,水平也会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则应当注重发挥邮政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网络优势,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先解决“最后一公里”“通不通”的问题。 要促进农村电商与农村寄递物流融合发展。依托“互联网+”,加强城市市场、物流公司与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衔接,发展专业化农产品寄递服务和冷链仓储加工设施,助力农产品销售,特别是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加快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在东中部农村地区,更好发挥市场力量作用,引导企业驻村设点,提升快递服务水平。在西部农村地区,发挥邮政在末端寄递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快递、供销等合作,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 要深化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取消不合理、不必要限制,鼓励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引导利用村内现有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有效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加强寄递物流服务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相信通过政企各方共同努力,“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消费品进得来、农产品运得出”的目标能够实现,西部和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也一定能够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邮政快递业涉及千家万户,连接千城百业。国家邮政局副局长陈凯表示,为更好发挥农村邮政的网络优势,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充分利用农村各类末端配送的社会资源,有效统筹寄递物流与农村电商、交通运输、供销、商务流通等相关资源实现协同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冷链寄递短板。到2025年,基本形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农村寄递物流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便民惠民寄递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